“这样?“老赵板起脸,活像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完美!“
拍摄持续了三个周末。最终剪辑完成的视频只有十五分钟,但生动揭露了“假外包“的种种特征和维权要点。首映式在工业区广场举行,吸引了数百名工人围观。
“太真实了!“一个中年女工边看边擦眼泪,“我们厂就这样,说是外包,其实什么都得听厂里安排。“
视频结尾,屏幕上打出互助社的联系方式和维权热线。放映结束,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更令人惊喜的是,有媒体记者闻讯而来。第二天,《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劳务“假外包“成侵权新套路,工友互助社拍视频普法》的报道。
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点击量很快突破十万。劳动局打来电话,要将视频作为普法材料下发各企业;总工会则邀请他们去给基层工会干部做培训。
“我们是不是太出风头了?“一天晚上加班时,杨志强突然问。
林晓雯从文件中抬起头:“怎么,害怕了?“
“不是...“杨志强望向窗外,“我在想,我们最初只是为了讨回被克扣的工资...“
老赵推门进来,正好听到这句:“小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点了这把火,就得负责烧下去。“
春节前夕,调研报告终于完成。厚达两百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工业区劳务用工现状,分析了七大典型问题,并提出了十条建议。
劳动局专门为报告举行了发布会。杨志强作为代表发言时,手心里全是汗。台下坐着政府官员、学者、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闪光灯晃得他眼花。
“...劳务派遣本应是补充用工形式,但在某些行业却成了主流。“他照着准备好的稿子念道,声音越来越稳,“这不仅损害工人权益,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发布会后,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过来递上名片:“杨先生,我是华创电子的HRD。贵机构的报告很有见地,不知能否请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