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在我埋头“卷”书和应付各种“古代日常”中一天天过去。
转眼间,离县里组织的“月课”(相当于模拟考试)只剩下不到十天了。
这“月课”虽然不像乡试那么正式,但也是县学里的夫子们考察学生学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成绩好的还能得到奖励和夫子的青睐。对我来说,这正是一次检验我“科学学习法”成果的绝佳机会。
我立刻调整了我的“备考作战计划”,进入了“考前冲刺阶段”。
每天严格按照作息表进行:早上卯时(五点)准时起床,背诵经典;上午精读、做笔记、画导图;下午练习八股文(这是个硬骨头,我还在摸索套路);晚上复盘、做知识卡片、进行冥想(主要是为了放松我那快要卷冒烟的大脑)。
小翠成了我的“人肉闹钟”和“计时器”,每天苦着脸准点叫我起床,还要在我练习写八股文的时候,用沙漏帮我计时。
“少爷,沙子漏完啦!”
“再加一轮!”我头也不抬,奋笔疾书。
这天,县学里的张夫子(一位颇有名望的老夫子)为了让大家提前适应考试氛围,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摸底测验”。
题目是两道,一道是经义题,考对《论语》某句话的理解阐释;一道是策论题,问对本县近期旱灾的看法和建议。
考试在县学的课堂里进行,十几个准备参加月课的学子同场竞技。
拿到题目,我快速审题。
经义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策论题:论述如何应对旱情,安抚灾民。
我深吸一口气,脑子里快速调动相关知识储备。
《论语》这句,我不仅背过,还在我的“儒家核心价值观”思维导图里,把它放在了“义利之辨”这个分支下,旁边还标注了“君子人格”、“社会责任”等关键词。
至于策论题,这简直是送分题!虽然我对古代的具体情况不熟,但现代社会应对灾情的各种措施,什么组织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