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课堂培养告诉学生把照顾好借来的教科视为他们的职责和荣耀
在后世时,随领导在国外参观时,李子诚最为欣赏就是国外的教科书回收制度,若是实施教科书回收,就会产生诸如父母减轻负担、环境得到保护等多方面的好处,当然为重要的是自幼养成“爱书”的习惯,可在后世的中国回收教科书,却喊了几十年,官方的解释是“与时俱进、知识”,可事实上呢?按照一位做着教材生意的朋友说法,归根到底是为了一个利字
在官方,教材编纂数千上万名“公务员”,每年审定教材,亦是一块肥肉对企业,每年几十亿册教科书的印刷带来数百亿的市场,对个人全国成千上万人靠着“啃教材”为生,而对于校方来说,教材同样也是一块“肥肉”,在这么一个环环相扣的市场面前,谁可能放弃?所以,教材年年改、日日改,而改来改去,其目的早就不是什么“育人子弟”,而是名副其实的“吃学生”、“啃学生”
不过,在这里虽说教材编纂对于国内的各个书局都极为重要,但是与后世不同,几乎是在教育部推出这个政策之后,无论是书局,还是编纂者们就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而其原因则是在看到陇海沿线学校采用教材回收带来的益处,学生不需要再负担书本费,任何人只需要几个铜板的注册费,就可以入学就读,对于这些以“教育为业”的人来说,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
而为了印刷符合质量的教科书,各家书局不惜于去年采购了式印刷机,不以挣钱为目的,唯社会责任所系,或许,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方才能编纂出这些让李子诚倍觉满意的教材
与后世的“统一教材”不同,现在教育部所采用的是“审定制”,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颁布的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通过自己设定的教材审定机构,对有关出版单位编辑的各类教材进行审查鉴定,审定通过后准予出版、发行、使用的一种教材编审制度与国定制想比,这种制度无疑为教材的编纂和出版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正像这三十二套由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