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决定进行第四次劳动写起,接着写他在班会上如何布置任务,周老师讲话怎样关心同学们的安全,再写劳动的具体过程,然后写结果,用一连串数字比较来说明这次劳动组合的作用,最后还用一些工厂里分工合作的事例,如制衣厂就是做衣领的做衣领,做袖子的做袖子,然后再组合拢来,生产汽车更是一个车间一个零件,一个分厂一个部件,然后才进行总装配,说明合理组合的要。全文篇幅比较长,大约有两千字,可见他花费了许多时间,而且也决心要把他的得意之作生动地表达出来。可惜他组织文字的工夫远不如组织劳动的能力。周塬叹息了一下,计了个70分,放下了。正要去翻找别的作业本,又重新打开,他想到这篇文章写到了劳动组合,实在有它的新意,大概别人不会来写这个议题;这个孩子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生产组织者。他很想把它刊登出来,对他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他动手想帮他修改一下,但这样文体杂糅的文章,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从何改起呢?非动大手术不行,至少要改动一半;但是我辛辛苦苦地来改写对于作者有什么作用?难道就为了让他的名字上一次刊?他改了一行又犹豫了,他只得放下了,等下再说吧。
批改了近四个钟头,才看了13本,而真正够得上他心中的标准的也就是那么四五篇,除了李磊、刘文莲,还有翟光明的和邹跃斌的写得也还算好。翟文也和李磊一样是由手推车引发感想和议论,由赞美车子省力,引出支点的作用,但此后翟文是引向科技的发展,他认为世界科技在日新月异地进步,但我们今天却还在使用这种古老的靠人的肌肉的力量的笨重工具,实在是太落后了,从而憧憬着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来减轻人的劳动强度云云;邹跃斌的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用词也比较华美,赞美了劳动,赞美了集体主义精神。
还有从(2)班来的匡家政的一篇,也是写推车的感想,他借用了六十年代英雄杨水才的一句名言“小车不倒只管推”做题目,内容也是写学习杨水才“一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