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相对地德军炮连需要比法军大50%的阵地,也因此要找到够大的隐避阵地更为困难。不过由于德军炮连比法军对手多了一半的火炮,持续战斗的能力也更为坚强。
(武毅新军75、105炮连编制同德军,37、40、57炮连编制相对庞大,会有九门火炮分属三个火力群,每群都有一名合格炮兵指挥官率领三门火炮,可分可合,以期形成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效果。)
每个陆军的准则也同时反映出了该国军官养成教育的差异。法国军官几乎都是法兰西军工学院──法国一所结合了MIT与西点军校两者优点的名校--的毕业生,而他们的德国同行则多半出身军官预备学校或是体育学院。德军军官对数学不见得在行,但是他们的法国同业可是相当地悠游于数字之中;但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可以说是「先成为战术专家」才成为「技术专家」。
因此德法两国准则中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两国军官如何看待他们所指挥的部队。在对自己部队的牺牲决心与主动精神感到自傲的情况下,法军军官倾向于把自己界定为「在战场上提供分析架构与指引以避免混乱」的人;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则把战场上的混乱视为必然发生的情形并且乐在其中,德军军官唯一担心的事情只有「部下在战场上不愿主动去解决问题」。
这种深层的歧异反映在不同的指挥哲学上。虽然法军口口声声说他们的部队多么具有主动精神,法军准则中仅给予了炮兵指挥官非常小的权限。在法军理论中炮兵存在的目的只是支持步兵作战,因此炮兵指挥官必须接受步兵指挥官的控制。相对来说,德军给炮兵指挥官更大的自由,在德军中炮兵与步兵间是合作的关系,而非从属。
在1910年法军准则中包括了两种炮兵火力控制的方法:第一种是「高层联系」(High-levelConnection),也就是将一个炮连、炮营、炮兵团置于步兵连、步兵营、步兵团、步兵旅的作战管制下,以遂行特定战斗任务;另一种方式是「低层联系」,也就是步兵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