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代的教育,与他“前世”所接触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巨大的差异。这个时代的教育,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功能。教师的权威性很高,教学方法也相对传统,以讲授和灌输为主。而他“前世”所掌握的那些,诸如“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理念,虽然先进,但如果生搬硬套,不仅可能不被理解,甚至可能被视为异类,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高育良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巧妙的方式。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去推行什么“教学改革”,而是在日常的教学细节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改变。
他所带的班级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们大多是八九岁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年纪。他发现,这个时代的孩子们,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普遍比较淳朴,对老师也充满了敬畏和信任。这是一块璞玉,需要用心的雕琢。
在语文课上,他改变了以往那种枯燥的逐字逐句讲解课文的方式。在讲解一篇课文之前,他会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或者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比如,在学习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时,他不会一开始就解释词语、分析段落,而是会问学生们:“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在春天里都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
他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眼中的春天。有的孩子说春天是小草发芽,有的说春天是桃花盛开,有的说春天是小燕子飞回来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然后,他再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文,看看书上的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作者的描绘和同学们的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一来,学生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讲解生字词的时候,他也不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他会结合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