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一片寂静,大家都紧张地等待着结果。
张夫子拿起我的卷子,表情……相当复杂。
他先是皱着眉头,似乎在努力理解我的“奇谈怪论”,然后眉头又渐渐舒展,眼神里流露出几分惊讶和……困惑?
“林青风。”张夫子念了我的名字。
我心里咯噔一下,站了起来。
“你的这份卷子……”张夫子顿了顿,语气有些迟疑,“老夫……从未见过如此答卷。”
课堂里响起一阵低低的私语声。
“经义题,”张夫子继续说道,“立意尚可,条理清晰,但……言辞过于直白,少了些蕴藉含蓄之美。引经据典亦不够丰赡,未能旁征博引,略显单薄。”
我心里凉了半截。果然,不符合人家的审美。
“但是,”张夫子话锋一转,“你对‘义利之辨’的理解,颇有独到之处,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可见是下过一番苦功思考的。”
嗯?好像……也没全盘否定?
“至于这策论题……”张夫子拿起卷子的另一页,表情更加古怪了,“你这‘抗旱救灾三步走’……嗯……条理分明,思虑周全,颇具……操作之法。尤其是这寻找水源、防治疫病、建立储备等建议,切中时弊,有可行之处。”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只是……这行文风格,过于……务实?少了些文采斐然的辞藻点缀。还有,你这‘招募临时工’、‘信息公开’、‘项目管理’(虽然我没用这些词,但他显然理解了那个意思)……闻所未闻,过于……新奇了。”
最后,张夫子给我的评分是:经义题“中上”,策论题“上上”(但旁边加了个括号,写着“风格异类”)。
综合来看,我的成绩竟然排在了前三名!
这个结果,不仅让我自己有点意外,更是让课堂里的其他学子炸开了锅。
“什么?林青风居然考了前三?”
“他不是前阵子才大病一场吗?”
“我听说他读书方法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