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要么是“印象派”作品,要么是“抽象派”大作。
最好的一次,也只能勉强辨认出几个字和几根线条。
“靠!”我把那张废纸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
看来,技术这玩意儿,不是光靠想当然就能搞定的。这蜡版印刷,或者说我理解的“蜡版印刷”,可能根本不适合精细的文字和图形。
正当我垂头丧气,准备放弃“批量复制”这个念头,回归原始的手抄大法时,我忽然瞥见了厨房里正在揉面的王婆。
她把面团放在案板上,撒上干粉,然后用一个圆滚滚的木头擀面杖来回滚动……
等等!滚动?
如果……如果把字刻在一个圆柱体上,然后滚动着刷墨印过去呢?
滚筒印刷?!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这玩意儿好像……有点超前了?
但原理上似乎可行啊!找一段光滑的圆木,在上面刻字(还是反字,而且是弧面的,难度升级!),然后做一个能固定圆木并让它滚动的架子,下面放纸,旁边再弄个自动上墨的装置……
打住!打住!
林宇,你清醒一点!你是来考科举的,不是来搞工业革命的!
我赶紧把这个危险的想法掐灭在萌芽状态。太复杂了,现阶段根本不现实。
看来,想要高效的学习资料,还得靠我这双手啊!
虽然“自制打印机”计划流产了,但整理教材、画思维导图、做知识卡片这些“纯手工”的活儿,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天,我正在书房里埋头整理《孟子》的知识结构图,隔壁王童生又来串门了。
他探头探脑地走进来,一眼就看到我桌子上摊开的那些画满了奇怪符号和线条的纸张。
“林贤侄,又在画……符呢?”他好奇地拿起一张,“咦?这画的是……鱼和熊掌?旁边还写着‘选择’、‘代价’?这是何意啊?”
我只好硬着头皮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