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镇里有个电影院,在县道的南侧。从这条县道往东,可通往县城。电影院的西侧,有汽车客运站,这里有通往各乡镇的定点长途车,将乘客经由这条县道,送往各自的目的。也有往返于县城和老城的通勤车,搭乘在县城上班的老城人。
电影院是镇里数一数二的大体量建筑物,只有“工人俱乐部”与他不相上下。
放映厅很大,有30排座椅,每排有32个座位,可容纳900多人看电影。遇到放映新电影,观众多时,有时也卖一定数量的站票,这时,放映厅里就有了1000多人。
座位分为三行,其间有过道,供观众进出。座椅是带靠背的长椅,每行一个,由木板钉成,木板间有与木板宽度差不多的间隙。长椅固定在地面,不能移动,座位间没有间隔,坐满人时,进出需从别人面前经过,所到之处,座位上的人需收腿配合。
每个座位的背后都印有座位号,从1排到32,每排座椅上也印有排号,从1排到30,以方便观众对号入座。电影票上,印有相应的排号、座位号。
影院有两台放映机,各有一个放映口,一盘胶片放完后,另一台放映机立即接上,通常衔接迅速流畅,观众感受不到停顿,有的观众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两个放映机。小孩子比较留心,会看放映口投射的光线。投射的窗口变了,说明换盘了。
那时的电影很少,1974年以前则更少,主要是八个样板戏,以及《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奇袭》等几部国产片和少量的外国电影,如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宁死不屈》等,朝鲜的《战友》《卖花姑娘》等,这些影片轮流放映,由于学龄前的孩子不用买票,大人带着就能进去,所以有的电影,小孩子看了好几遍,里面的台词都能背下来。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的那天晚上,李长山和杨立宁、谢义一起去看电影。那天上映的是《打击侵略者》,打仗的,而且打得很激烈,孩子们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