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宋百安和杨立宁合起手来,“围剿”对方两个未及逃回城去的“溃兵”,很快“聚而歼之”了。
游戏至此,赵老二队“阵亡”五人,尚存四人,宋百安队“折损”一人,还剩七人,局面已经失衡。
逃回城里的赵老二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兵”奋力据守。宋百安除留下杨立宁看家外,其余六人全部压向对方城门。
四名守军中,除了赵老二,都是小孩子,六名攻击者中,则有三个大孩子,赵老二“双拳难敌四手”,唯有“垂死挣扎”而已。
攻到城门,宋百安率先挺进城中,赵老二拼命向外推他,宋百安则奋力向前,两人扭在了一起,其余的人趁机涌入,将一个守军推出了城外,不一会儿的功夫,宋百安队的小孩子吕超,一脚踏进了“城里”,随着一声“占城了”,激烈的推搡瞬间停了下来——游戏结束了,宋百安队大获全胜。
四
“满山遍野大豆高粱”,这是昔人对东北田野的描述。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辽北,玉米已占据主导地位,比例超过50%,高粱次之,大豆则更少了。
当时的农村,主要食物是玉米,做成的“大饼子”,粗糙难咽,是真正的“粗粮”,人们不爱吃,也吃烦了,当时有一句话,意思是一听说吃大饼子,就皱眉了。
虽然也是粗粮,但比起玉米,高粱,人们就爱吃多了,也没有吃烦,因为高粱米饭容易下咽,口感也不错,又有捞饭、焖饭、煮粥的花样,配上可口的下饭菜,如辣椒炒土豆片、豆角熬土豆、土豆丝炒韭菜等,吃起饭来,也很惬意。
高粱可谓浑身是宝,不仅果实是可口的粮食,秸秆也有很多用处。
除去果实的高粱穗,用来做扫地、扫炕的笤帚和刷锅的刷子,这一节的高粱秆很长,也用来做放大饼子、饺子、豆包等的“盖帘”,大的直径可达五六十厘米,也能充当水缸盖。
高粱秆的外皮用来做炕席,称为“高粱席”,是当时家庭的铺炕用具,也听说过有“芦苇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