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觉得极好然后找人刻成了字牌悬挂在明显处。
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其他的,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首一首,文士看到兴起,大声长吟,周边客人形貌不一,有的似读书人,有的似商人,有的似游侠,但都为之叫好。
有人甚至跟着吟唱起来,诗歌的余韵在楼中回荡。
而这样的场景,发生在长安、发生在江南,发生在边塞。
不过,唐朝的诗人们除了少数几位之外,其余的往往在仕途上怀才而不遇。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诗仙李白,根本无法参加科举,就是因为唐朝规定商户之子不能科考。
当然了,在现在咱们看来,这也未必是坏事。
文章憎命达,且会作诗不代表会治世。
扯远了,回归正题。
唐朝教育的兴盛,当然也和唐朝的科举制度绕不开关系。
宋朝。
苏轼悠然神往“诗歌的盛世啊”
想想,诗不过是唐朝人的日常,就算是不会写诗但也能读懂诗。
这是何其浪漫的一个时代。
他喜爱李杜,更是韩愈和白居易的迷弟,听到韩愈创办“韩文公书院”时,心思一动。
他要不要也仿照韩文公来创建一个书院呢
比起大学的称呼,其实苏轼更爱“书院”这个名字。
反正,现在朝廷也没说不允许民间办大学,哦不,书院嘛。
而且,西方的一个城市就有着好几座大学。
精力旺盛的苏轼既报纸杂志之后,找到了自己又一个感兴趣的东西。
而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