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在过年的时候图喜庆嘛,便为孩子做了一个玩具,什么样的呢?其实就是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给孩子们拿去玩耍,等到深夜的时候,孩子玩累了,手里便直接抓着铜钱就睡了。可是这夫妇俩却不敢合眼啊,便点亮了灯火,坐在床边彻夜守护着,生怕“祟”再来捣乱,如果真的来了,就和它拼命。
忽然,一阵阴风吹来,“噗”一下子就吹灭了灯,“祟”趁机溜了进来,可是,就在“祟”准备把手伸向孩子额头的时候,孩子手里抓着的那串铜钱突然发出了一道光芒,吓得“祟”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随即爬起来一溜烟的落荒而逃了。此事传开后,人人效仿,没想到果然有效,“祟”从此再也不敢来人间为非作歹了。
不过那只是当做玩具,当做辟邪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变成压岁钱,成为习俗,那最早的时候还是在从唐代宫廷传将出来的,王建的《宫词》就曾写到“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这应该是咱们有据可考的关于压岁钱的最早记录了,但是呢,这个并没有在民间得到很大的普及。至于什么时候普及的呢,你还得听讲另外一个故事,那才奠定了除夕压岁钱的传统。
根据史书《程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就在被歹人带走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便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了。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了皇宫,还见到了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一开始宋神宗很奇怪啊,等他问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后,觉得这孩子真是幸运,便赐予了南陔一些金钱,意思是给他压压惊。毕竟这是皇帝御赐啊,好事传千里啊,很快就传到了民间。上行下效嘛,老百姓们也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之外,还会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为了图个喜庆,便用红线穿起来,正好暗合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