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权力小了一点,至少东瀛人还拥有自己的政府,而且天皇也能保留下来。
但是左大臣近卫忠熙则表示不同意,臭名昭著的近卫文磨就是他的孙子。
他当然不同意就这么将天皇的江山拱手让给欧洲人,如果是战死沙场,至少能留个好名声,但是如果是这样就投降,接受条约,那孝明天皇的武功岂不是要化为泡影。
而且作为左大臣,他有权去思考一件事,就是被普鲁士吞并后,东瀛的议会是否有用,它是否能够立法或者拥立自己的国家领导人,东瀛做出改革的时候会不会被普鲁士视为分裂行为。
最后就是普鲁士真的不会清算他们这帮幕府官兵吗?普鲁士的保证真的有用吗?如果普鲁士遇到了战争的危险,普鲁士真的不会把东瀛给卖了吗?
而且普鲁士可不是大明,如果真的遇到危险,等普军从欧洲慢悠悠的过来,东瀛早就被攻占了,为了国家的安全,幕府的重要官员都不想接受条约。
一个小屋子里的幕府官员一直揪着这个条约吵架,主张接受的认为,“想要存在,就必须接受,存在就是一切,我们本来就打不过普鲁士,本来仗着海峡天堑还能守,但是普军的洋枪巨舰已经告诉东瀛了,普鲁士不仅陆军强,海军也强,如果东京被登陆了,那么即使幕府军队守住了京都,跟北边大量的农田与城镇分开,那就只能困死在中国地区。”
反对派就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东瀛民族不能投降,我们全国拥有约三千万的人口,普军才多少人,打下去就可以胜利,我们将在田地战斗,在镇上战斗,在街道上战斗,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我们都不投降,就算京都毁灭了,我们还有大阪,就算大阪毁灭了,我们还有奈良,为了东瀛的民族独立与领土完整,幕府绝对不应该在不符合东瀛利益的情况下就这么投降了。”
但无论怎么吵也只是口舌之争,最终还是只有德川家茂才能定夺到底是投降还是继续战斗。
孝明天皇亲自到德川的府上去找这位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本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