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惭,称要杀入汴京城,掘大周三代祖坟。
有不少厌战,且急着想要兑付军需银票的契丹权贵,选择站在耶律道隐这边,希望他能带领契丹族远走他方,远离西辽与大周之间的纷争,另找一处安稳之地定居下来。
契丹族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汉化的过程比较短,时间也不长,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保留着原始的契丹族习性,非常不适应汉族的那一套礼仪规范。
如今既然有这个机会,他们必定不愿意错过。既然东丹已经有大部分土地被并入大周,那他们便往西走,开拓出新的国度。
耶律必摄还不知道,自已尚未开战,西辽就有一批人想要弃他而去,这皆因他即位以来所做之事没有一件是真心为契丹族人着想,为百姓谋划,只顾着大兴战事,完全将先帝耶律璟离去之前对他说的一番良言抛诸于脑后了。
耶律道隐在得到众多权贵的支持之后,立马私下联系上了大周边境的守军,言道只要大周承诺为他们兑付一笔军需款,他们将立即连夜撤离西辽,往西而去。
边境守军知此事重大,他们根本做不了主,就立刻将此重要消息传回汴京。枢密院报知柴宗训后,他仅思虑了片刻,便同意了耶律道隐的要求。
只不过柴宗训还附加了一项条件,即是要求他们在走到大洋尽头处才能停下,并提出派遣一支周军万里随行的要求。若是没有依诺,大周即使奔袭千里,也会将他们赶尽杀绝。
耶律道隐收到回信时,内心也是十分之纠结,他不知道走到大洋尽头还需要多久,但他还是想试一试。大周与西辽一战之后,契丹族必将不复存在,被汉族同化,成为草原上的传说。
耶律道隐想将契丹族原原本本地留下来,为后世留下一支纯正的契丹血脉,让这个族群不至于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再三考虑后,同意了柴宗训的要求。
柴宗训将周军部署在大周与回鹘的交界处,等待着耶律道隐的到来。
而耶律道隐也在做着出走前的最后准备,他先是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