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一席至8席。
在官守议席中,5人会是当然议员。
而在非官守议席中,4人由非官方机构推举,另由太平绅士中选一人,商会中选一人,以及从新成立的市议会推选2人。
港督仍会是立法局的主席,继续享有投票权。
方案推出以后,被通称为“杨慕琦计划”。
表面上,方案虽然容易推行,但由于各界未能就市议会职能达成一致意见,以致方案迟迟未能落实。
而即使华人可在方案取得利益,港府也没法得到全体华人社会的赞同。
到1947年5月,杨慕琦任满离职,以61岁之龄退休返英,但其方案始终未能取得共识。
杨慕琦卸任以后,由葛量洪爵士在7月25日接任港督。
他上任以后,内地正值国共内战,其后我党又在1949年建国,两件事都触发大批难民在战后涌港。
基于当时香港与邻近地区局势不稳,再加上香港前途不明朗,“杨慕琦计划”被一再拖延,至1952年10月,港府更正式宣布放弃这一计划。
事实上。
杨慕奇计划,对这个时代的港岛华人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
毕竟只要这一计划实现,就能有华人担任港岛议员,打破刚硬政府对华人任职的限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而不是像七十年代前的港岛一样,港英政府高层中基本上没有华人的存在,就连警队的华人警察,职位也被限制在探长之下,连督查都没有。
可惜,随着港督杨慕奇的退位,以及半岛战争的爆发。
杨慕奇计划最终以流产而告终。
港岛华人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政治发声渠道。
王鸿煊想要通过汇丰银行大班罗伯特的渠道接触港督杨慕奇,也是想要推动杨慕奇计划的实施。
只要杨慕奇计划能在半岛战争之前完成。
那么对港岛的华人来说,肯定会是一件好事,说不得就能大大改写和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