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国力,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需要伍子胥了。至少,伍子胥带来的对于皇权的威胁,已经超过了他领兵治军所能带来的价值了。
于是,勾践的为奴求和被答应了,而伍子胥却在本国文官和君王的猜忌之下,越发被排挤,也为他日后得到吴王夫差赐下的宝剑,挥刃自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不久之后,勾践应约,前往吴国为奴。临行之时,范蠡再一次提出了建议,原本打算随行的文种被他否定了,他和勾践一起,开始了前往吴国的为奴生涯。
勾践身入吴国,饱受折辱,却始终坚忍着,压抑着,并且对夫差言听计从,丝毫不露一点反意。他住在了阖闾墓旁的一个破旧的草屋,给夫差养马坠镫,完全是一副为了活命卑躬屈膝、任凭羞辱的唯唯诺诺模样。甚至夫差前来招降范蠡之时,也默不作声,而范蠡也巧妙地回绝了吴王的招揽,并且摆出了一副低声下气、心灰意懒的赎罪姿态。
并不是勾践真的就此愿意完全听从范蠡的意见,也不是范蠡随行为奴的行为感动了这个曾经刚愎自用的越王。而是在此时,范蠡成功地通过利益权衡,让曾经的越王从一个高贵的君主,蜕变成为了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枭雄。
勾践的愿望已经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小小越王了,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他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应追求的最强大力量到底是什么。一切的隐忍和苦难,都是将来能够厚积薄发而积蓄力量。而此时范蠡所提出的一切意见和计策,都是实现这个宏大目标的手段而已。至于这手段是不是足够保留尊严,是不是将来会被人鄙视,他已经完全不在意了。所谓的名声和尊严,都将由胜利者来书写。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至于越王这个尊贵的名头,甚至还不如让夫差更看不起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折辱来得再重要一点。
所谓堂堂正正,所谓帝王尊严,所谓宁为玉碎,所谓的一切,都不是与自己利益完全切实相关的。为了保留帝王尊严而战死,怎么会比得上将来复仇之后,将吴国乃至天下都控制在手掌中,更有价值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