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第十三次相亲171
其要诀就是,恐惧来自心境。正如一切喜怒哀乐本质上都是来自于心,而非源于外界的荣辱。
当心境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就会有不同的感触。
就好比,一个中了大奖的人,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不光是会觉得天上的云分外清秀,树上的鸟叫声极其优美,就算被人一脚踩脏光亮如新的皮鞋,也不会因此动气。
要是换上一个生活极其不如意的人,在大街上被人踩脏新擦干净的皮鞋,至少会与对方大吵一番,甚至有可能上演全武行。
有些人总觉得社会的戾气在加重。
所谓戾气,也就是人们对他人的容忍度很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是堆满干柴的柴房,只有有一星半点明火,就会“嘭”一下子爆燃起来。
这实际上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有关。
有很多人喜欢戏谑王阳明的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按照他们的逻辑,这句话就是一句没有任何营养的车轱辘话。
m君对此不能苟同,倒是觉得这话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世界,感觉到的一切情感变化,甚至生命与死亡,都不过大脑创造出来的幻想,是想象的产物。
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世界,其实只是存在脑中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以认知为前提的。
如果,我们没有认知到某物或某事。就算这件事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在脑中世界里也并不存在。
只有感觉器官探查到这件事,并在大脑里构筑出幻象,才能把这件事真正呈现给我们的理智。
譬如:两百米外,有一支箭射向某人。
在这支箭被人发现前,该人不会恐惧,更不会躲避,当然也不会受伤。
此时,中箭的后果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即便他必将中箭,但在他感知到这结果之前,不会在心中产生一丝波澜,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