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而收复台湾全岛。”杨朝栋及大部将领皆赞成此议。
吴豪道:“鹿耳门航道曲折狭窄,暗礁盘结,且潮退时水浅,我军大船不能通行。若是搁浅,必然会遭到荷兰人炮击。”黄廷等人亦不同意从鹿耳门入港。
郑成功权衡之下,决定采纳陈永华的计策。但对吴豪屡次阻止取台甚为恼怒,以不尊军令为由,将他处死。诸将噤若寒蝉,没有人再敢反对取台。
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举行海祭,誓师渡海攻取台湾。万云龙、葛明亦加入了大军,准备随军征台。二十三日,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名将士,乘坐四百余艘舰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清晨驶抵澎湖。二十七日,大军继续航行,行至柑桔屿海面时,遭风雨所阻,被迫返回澎湖。三十日晚,郑成功留下三千将士、十二艘战船驻守澎湖,率领大军向台湾岛进发。
四月初一日黎明,郑军船队抵达鹿耳门港外。正值落潮之时,郑成功在亲兵的护卫下,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勘察地形。又派葛明与万云龙及其五个弟子登岸,联系当地汉人和番人,配合大军登陆。一个多时辰后,郑成功探查清楚,返回中军战舰。热兰遮城与赤嵌城之间有一个内港,称之为台江。台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屿相连,称之为七鲲鯓。每座山屿相距一里左右,彼此毗连环护。一鲲鯓正北为北线尾岛,其间海面叫大员港。北线尾北侧为鹿耳门港。热兰遮城在台江西侧的一鲲鯓,赤嵌城在台江的东侧,二城互为犄角。
正午之时,海潮大涨,鹿耳门水位涨高五六尺。郑成功大喜,立即令军士鸣炮擂鼓,战船升帆启航,鱼贯前行。何斌坐头船领路,教军士以长竹篙探水,引导郑军船队迂回而进,徐徐通过鹿耳门。郑成功先派兵两千登陆北线尾,驻扎于鹿耳门,架设大炮,以牵制荷军兵船,自率主力船队驶入台江。
面对江上突然出现密布的战船,荷军惊慌失措,急忙派夹板船阻击,并以赤嵌楼炮台发炮拦击。郑成功下令对准炮台发炮,掩护船队前进。江上炮声隆隆,烟雾和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