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帝国建国初期的一部分学者影响很大。
再就是王夫之,他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强烈批判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在中华帝国建国之初,王夫之希望他的观点能够警示中华帝国政府,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提醒中华帝国政府不要走前人老路。
这三人的思想影响了超过半数的学者,给刚刚建国的中华帝国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令帝国政府在建国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任何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十分小心谨慎,如坐针毡。
起初,帝国政府官员们上奏,要求严惩这些激进分子。神武大帝邓浩楠开始也对自己推行国民言论自由而感到怀疑,但最终邓浩楠的理智告诉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只有顺势利导才能将这股巨大的思想武器化为己用。
邓浩楠挺住了,凭借着自己在国民心目中的强大个人崇拜力量,顶住了来自这些激进思想家们的巨大的压力。
随着帝国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皇帝在皇宫外立碑“永不加赋”的誓言博得了帝国国民们的拥护,也改变了黄宗羲对国朝的看法。
接着,邓浩楠在政治改革上推行内阁轮换制,建立上议院(皇室参议院、贵族众议院)和下议院(国民议院),将权力大部分下放帝国公民,允许公民参与国家大事。同时,作为监督国家公职人员的都察院、廉政公署、法院等机关的建立,使得帝国政治清明,官员廉洁奉公,这些举措令原本抨击君主**的黄宗羲、顾炎武等激进分子改变了看法,转而拥护帝国政府。而全新面貌的中华帝国更是令王夫之等生怕帝国走前朝老路的思想家们拍手称快。
虽然前几年饱受他们的抨击,但是先苦后甜。邓浩楠带领他的政府,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这些激进思想家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