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隐含的第二重锁定是市场锁定:欧洲各国必须向opf购买原油,而opf必须首先保证满足欧洲国家需求后才允许对外出口。在opf产油国确定的当年原油配额销售完之前,欧洲各国不允许进口其他地区原油,如坚决要求进口,则差额部分作为欧盟收益补充上缴。
这是针对美国石油产业特意制定的规则,非常致命。美国作为传统石油输出大国,在战前和平时期经常以1.5-2美元一桶的价格倾销石油(战前1美元等于2.5-3马克,现在黑市上1美元只能换到2.1-2.2马克),德国确定的8马克价格已超过战前美国石油输出的平均价格不少,难保美国不搞低价倾销冲击。但在这套体系下就对不起了——即便某个欧洲国家能用5马克价格买到美国石油,也必须向欧盟缴纳3马克特别关税和2马克欧盟税,将价格维持在10马克,考虑到从美国运油的实际成本,这样一来就堵死了廉价石油的冲击,也堵住了美国石油工业对欧洲倾销的大门——输出国们举双手赞成。
当然也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已上涨到超过10马克,各输出国也必须按规定价格卖给欧洲,在未满足欧洲配给前,opf也不得出口,即所谓的双向市场锁定原则,将欧盟经济与opf牢牢锁在一起。
德国也人性化地确定了涨价原则——除非输出国本身反对调价,或输入国同意涨价更多,否则自1945年起,每3年石油价格自动上涨1马克,构成按8:2比例保持不变。既让输出国后续能看到收益增加,也让输入国知道后续上涨的价格有序确定,可统筹安排国民经济运转。
和平时期世界原油售价基本维持在5马克左右,德国现在定8马克就让中东各国利益得到了保证,因此他们全部都拍着胸脯保证赞同该体系。
霍夫曼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虽然石油在后世用美元标价一路疯涨,但那更多是美元贬值缘故,他所在时代原油基准价经常在60美元/桶徘徊的价格,相当于二十分之一盎司黄金售价,在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