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虎式,用优质钢的坦克也是一炮死,用劣质钢的坦克也是一炮死”,但实战中,优质钢和劣质钢生产的坦克对于人员保护性是不一样的,当越来越多的熟练车组被打掉后,后面新上阵的新手哪怕有坦克可用,在几倍数量优势下也打不过对面的老手。
直到后来苏联集中优质钢建造IS-1\IS-2,数量虽然减少,但交换比不再悬殊。
鉴于优秀飞行员短缺的现实,尼米茨创新之二是在斯普鲁恩斯舰队航母与护航航母交叉换位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新老划断:让熟练、有经验的老飞行员进行舰队防空的直掩作战,而让缺乏经验的新飞行员在少数熟练飞行员的带领下执行伴随作战,掩护攻击机群突击。
这绝不是他脑子发昏,而是经过仔细思考和分析的产物:防空作战无论胜败,飞行员有很大几率可以保全,而进攻作战的掩护机群只要被击落,无论幸存与否,对舰队就是损失。调整后至少可保证熟练飞行员的损失降低到较低程度。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也是相当无奈的做法,但在解释和坦诚公布后,得到了舰载机飞行员们的认可。
尼米茨的创新之三是调整攻击机群中鱼雷攻击和俯冲攻击的比重,增加鱼雷攻击的数量和实力。
大战爆发前,雷击作战才是航空作战主流,俯冲轰炸最开始暂时靠边站。但越到后期,俯冲轰炸越来越成为主流,因为速度缓慢、机动能力差的鱼雷机容易成为防空火力的靶子而战果寥寥。
而且随着轰炸机轰炸精度提升,鱼雷机命中率低的反差更加明显,在索科特拉岛培训过的日、德精英飞行员驾驶鱼雷机命中率理论上可超过50%,俯冲轰炸机命中率超过90%,实战中由于敌舰闪躲、防空火力威慑等缘故,俯冲轰炸命中率还能接近50%,但鱼雷攻击命中率不到20%。
德军如此,美军反差就更大,其攻击机飞行员鱼雷命中率在训练中都低于10%,实战中只有3%略多。如此低下的命中率和训练方式有密切关系,美军现有舰队航母舰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