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联队外,航空管辖的航空军区还包括机场作战部队(通讯和高炮)、机场保障部队(补给、后勤、维护)等。一个航空队依据其重要性和配置地域下属若干个空军联队,包括轰炸机联队(KG)、战斗机联队(JG)、夜间战斗机联队(NJG)、运输机联队(CG),本来还更进一步细分为驱逐机联队(ZG)、教导联队(LG)等,但随着空军联队编制规模的提升,这些职能都被陆续吸收一并,以教导联队为例,除耶顺内克分管的训练航空队全部由教导联队组成外,其余航空队均不再单列,而是在每个作战联队中设置一个教导大队。
经过这样的调整,空军联队基本上实现了“五四单位制”:即每个空军联队辖有4个作战大队、1个教导大队,每个大队下面辖有4个中队,每中队下设4个小队,每个小队由3-4架飞机构成——战斗机是4架,分为2个双机结构;重型轰炸机也是4架,但4架为一组;俯冲轰炸机和其他攻击机是3架,以3架为一组。
通常作战任务要求至少以中队(12-16架)编制的规模执行,通常一个联队满编时拥有270-400架左右的飞机(除各中队,大队部、联队部各自还有部分飞机),因此联队长都要求以少将甚至中将军衔出任。当然,理论是理论,实际归实际,基本上没有联队能够满编,能达到90%就视为满编,70%以上就可以承担作战任务,只有低于50%时才考虑补充。
特别是西线空军联队的教导大队,常年孤零零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人员——因为一旦作战部队出现战损,联队长就想着从教导部队中抽调人员过去顶缺。而德国特有的三级教导机制(航校毕业后先入训练航空队再入东线教导大队最后入西线教导大队)使补充过来的人员并不是新手,在经验上相对已比较成熟,只要稍加适应就能投入一线作战。
在这一点上德国空军是占尽优势的,美国陆航飞行员最初培训时间较长,高达350-400小时,大大超过德国同行200-250小时的培训,但德国新嫩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