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出穿地中海走达达尼尔海峡去黑海登6,送到高加索一带,这是主力干线,极大减轻了6地运输的压力,使铁路网能够更多给中央集团军群补充物资;还有一条是走地中海一直到东岸的海法登6,然后走铁路去伊拉克和伊朗——这条线其实也是中东石油在输油管道未铺设完成前外运欧洲的主力;最后一条线是走苏伊士运河一直绕红海和波斯湾去伊朗阿巴斯港登6,然后通过伊朗内6铁路输送到伊朗北部地区——与波斯湾石油输出正好方向截然相反。第三条线最初是美国援苏物资走的路线,现在全掌握在轴心手里。
伊朗到中亚的地面道路虽然不太理想,但使用空运比较容易:苏方在这根本就没有航空力量,一路畅通无阻,而盆地上空有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接应,确保了补给血脉畅通。
缩在费尔干纳盆地中的舍尔纳根本不担心燃油问题,因为伊朗阿巴丹炼油厂设施目前已基本修复到战前的炼油能力——4oo万吨/年,别说他一个小小的中亚集团军,就是供应南部2-3个集团军群基本都够了,事实也确实如此,阿巴丹炼油厂的产能不但为南翼德军补充燃料,偶尔还兼顾印度洋方向,在印度的4个德国海军6战旅全部用的是伊朗出产的油料,甚至山下奉文的印度派遣军很多时候也直接从德国手里买油料——这可是大金主,捏着大把黄金和印度矿产,凭什么不卖?
所以波斯湾-地中海航线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轴心物资船队的重油全部在伊朗补给,通常先在伊朗灌满油去欧洲接货,装满货返程后再去伊朗补充;意大利方向留下的重油基本供给军舰使用,现在意大利人不用再紧巴巴守着2o万吨/月燃料过日子,德国不但将供应量提高到了5o万吨/月,还给了意大利不少煤炭资源,保障意大利海军、海航甚至规模不大的地中海空军都够了。墨索里尼和海军上下对此很满意,这才有大手笔不断派军舰协同德方作战的举动。
为加强中东石油产出同时也为了巩固与中东盟友、欧洲盟友的关系,由德国石油基金牵头,开始三大中东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