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养神。一旁的李昆仑和他的团队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
一个秘书长提示时间已经到了,专家团的团长却示意不要打断她精彩的讲演。
“请允许我再用十分钟时间介绍一下我们关注的第四个问题——建筑与场地的相互协调。
“我想继续以大剧院为例。因为无需质疑,她是场地中最亮丽的一点。通过大剧院外壳设计的变形,为场地创造了一种新的结构与空间。大剧院的设计,更强调空间的延伸和动态平衡,本来是人们印象中的庞然大物,在这些曲线的润滑下,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轻盈与流动感,正是这样的轻盈,使大剧院这样移动偌大的建筑物,瞬间摆脱了重力的束缚。就像一个曼妙的舞者——请把目光从我的身上移到幻灯片上,因为我不会跳舞——我想您们一定也感受到这种‘流淌的音乐’,还有‘凝固的乐章’了吧?
“我们大胆地摒弃了直角,不仅仅体现在大剧院与外部的场地关系中,更存在于大剧院的内部空间中。当我们通过户外空间进入大剧院的内部时,空间的流动,似分似合,隐约互见。游弋其中,又有看不尽的风景。
“在这样的设计下,交通的流线。虽非捷径直驱,却让人在曲线的流动中反复体验到连续的移动所带来的强烈体验与冲动。我知道,你们一定在质疑这种复杂的结构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在我们准备的资料的第一百六十一页到二百页。用参数这样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告诉您我们一定能将这种什么的逻辑性变成可能!
“最后,我想用尼采的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设计方案!‘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
谢谢大家!”
雷鸣般的掌声在会议室响起!
主持人提示:“下面有请五号设计方案,来自华建三局的马子昂总工程师做方案演说……”
上台的并不是马子昂。而是李昆仑。他对大家深深鞠了一躬。“非常对不起,我们临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