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澳事变”之后,各国都对在事变期间大放异采的中国攻击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试图以高价购买飞机,面对各国提出的采购,公司也曾因为飞行器为国防机密的原因拒绝出售,同时开始着手开发“缩水版”的飞机,而在“缩水版”飞机完成试验,制造公司准备趁着战争,从国外大挣一笔时,陆军部却主动出面了,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公司出口飞机,原因非常简单——金属的飞机,很容易泄露相应的国防机密。
而在缩水版飞机的出口受挫后,中华飞机制造公司却陷入一种困境之后——飞机产量受限于订购数量,“法国人每个月制造500架飞机、德国人每个月制造400架……而我们,一年才制造不到一千架!”,江苏陆军的采购是极为有限的,即便是中央陆军采购的“缩水版”亦极为有限,而公司欲获得发展,就必须要依靠国际市场,利用“胶澳事变”打出的名牌效应,向各国大量出口战斗机、轰炸机。
金属机身,这是中国飞机最大的特点,此时,各国的飞机只是采用木制的机梁、布制的蒙皮,这些轻质材料,或许可以满足低速飞机的需要,但对于高速飞机而言却是不够的。而在另一方面。尽管中国飞机以铝合金制造飞机,但是中国的铝合金的产量却极为有限,每年千余吨的铝合金产量,使得飞机制造公司不得不向美国公司进口铝合金。
出口的限制、原料供应问题,迫使公司的工程师们不得不把视线投向其它材料上,除去铝合金之外,还有什么材质?布,显然不行,几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木材,想到了木材层版。随后公司便投入了大量的人才和财力,先研究解决大块层板的生产工艺和制成后对层板的力学及其相关性质进行试验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所谓的“大块”是指宽度及其长度各在一米以上的层点,因为只有这种尺寸的层板才适合飞机的制造和将来的修理,长度的问题。容易解决,但宽度问题则涉及到刨切刀具和设备的尺寸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巨型的刨木机和巨型的波压机,而一般的金属切削机床不能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