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整体的文明水准则是由所有的中国人决定的所有的中国人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学教育,这个民族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
在提及这一看法时,李子诚的脑海中浮现出后世的中科院前副院长李慎之先生他是1923年生人,在民国受的教育,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大学,而是小学和初中,其中印象最深的课,不是数学不是语文,而是公民课他说当时读的那套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推算那个时代和他读过同一套教科书的人大概有几百万人,那个时候的教育还没有普及所以,他就有一个感想:这些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受小学、中学教育的人,到了五十年代初,也就是建国初期的时候,正好是社会的主力,而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相对较好,如果说还做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话,大致已经接近了有些人认为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好,是政治原因,是改朝换代造成的的,但是李慎之说是教育造成的,因为这些人社会的主力人口小时候受过公民教育
也正因如此,在、之外,才会另开,而按照李子诚的设想,未来的中国不是一群对国家承担责任的国民构成的,而是亿万自由之公民构成的平等国家,平等与自由,对于这个习惯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古老民族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甚至重要的太过沉重
“五年前,共和代替帝制,民国打倒满清,在时人眼里,却不啻一场地震,寄予了无数强国强种的希望然而如何“强”,精英们却多是一头雾水其实他们都在走一条弯路,”
唇角微扬,李子诚的脸上略带着一丝嘲讽之色
“强,并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强,如果日本没有数十年的强制教育之功,又岂甲午战争的大胜?又岂有日俄战争的大胜?现在,我们办实业是强国之道,我们创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也是强国之道,可强国之本呢?”
看着似若有所思的穆,李子诚笑了笑
“教育,教育才是真正的强国之本,而且这个本不是要以培养多少大学生、培养多少专家、培养多少天才为目的,其实教育的目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