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
日本煤除满足国内需求之外开始大量销往以上海为主的中国沿海地区。随着日本煤输入量的迅速增
在上海市场日本煤分别在1870年和1873年超过了英国煤和澳洲煤。1874
日本煤的输入量接近6万
日本煤确立了在上海煤炭市场的优势地位。进入80年
日本煤输入量继续增
1880年至1910年30年
日本煤的输入量始终占到上海煤炭总量的80%以
1890年日本煤炭的输入量甚至达到总量的90%,日本煤完全垄断了上海市场。而日本煤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又远非他国所能相比,日本煤占上海煤炭需求的十分之八。
几乎是在刘鸿生将第一批三千吨煤炭运往上海,垄断着上海煤炭供应的日本煤业会社即意识到烈山煤对其业务的冲击,那些日本商人为了争夺上海以及长江下游每年多达两百万吨的煤炭市场,随之与刘鸿生开办的“刘氏煤行”展开了一场殊死的竞争大战。
在那场竞争展开之前,日商之所以能够垄断中国煤炭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距离中国最近,普遍采用机械开采、成本低,因而能够大量运到中国倾销。而日本煤业会社之所以会对陇海煤业持以警惕,原因不仅在于其距离上海最近,而在于其采用美国进口采煤机械进行机械采煤,别一方面是其两淮煤矿的五年规划产业超过千万吨。
为了确保上海市场,这一日本煤炭的海外最大市场不失,几乎是在刘鸿生将烈山煤矿的煤运往上海的第一时间,他们孤注一掷,拼命压低价格。日本煤在日本的离岸价是每吨5.6两白银,运来中国的运费合到每吨3.5两白银,但他们却以每吨8两白银的价格出售,也就是说每卖出一吨就要亏损白银1两。这是一场不见刀光血影、没有呐喊冲杀的商业战争。
当时刘鸿生在应对竞争的同时,又亲自跑到连云港,寻求公司的支持,尽管当时两淮煤矿刚刚投产,远未达到设计产能,但是公司还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