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了,他不得不向李连云“暗送秋波”,可这个“秋波”眼瞧着可能会多了起来,这一点,徐树铮还真没想到。
在李连云遇刺受伤的消息传到徐树铮耳中,他有过认真的思索,对江苏陆军战斗力有充分体会的他立即断定。李连云纵有壮志雄心,掌二十万强军,但中国之大不是二十万之军可夺,这次只恐空悲切一场。但徐树铮也看到了江苏陆军这股潮流势不可挡!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垮一切阻挡于前的军队。
人打不过大炮、打不过飞机!
如果说岚山之战给徐树铮留下了什么印象,恐怕也就是这个印象了,一回到北京,他立即命令德县兵工厂仿制迫击炮,又往南苑飞机场派出更多的人员去学习飞行,同时还同连云港方面商量购买飞机。
可即便如此,如果对手是江苏陆军,他还是没有多少信心,对在战场上依靠师属火力一分钟向战场上倾倒一万五千发炮弹的对手,任何人都没什么信心,尽管那些炮弹大都是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弹,但却足以摧毁绝大多数军队的抵抗意志。
“如其别人扛起大旗推翻袁世凯,自己先下手,岂不更好。”
也正因如此,他才想去动员段祺瑞,这个大旗由段祺瑞来扛。将来,他和段祺瑞都会成为“反独裁的英雄。”徐树铮毕竟是顺着段祺瑞、袁世凯这条“竿”爬上来的。反袁等于反对他的“祖宗”,反对祖宗是中国人不愿做的事;或者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做的事。
也正因如此,徐树铮一直以静观着局势,同时枕戈待旦的等待着李连云出兵,一但李连云出兵,在江苏陆军渡过黄河的时候,驻于天津、保定一带的第一军就会立即倒戈,以“独裁、乱政”为由转向北京,逼袁世凯下野,随后,李连云失去了讨伐的理由之后,老总即可掌握中央大权,当然这中央大权中也有他徐树铮的一份。
可这么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在一方面关注李连云伤势的消息时,他同样也关注着全国的舆论,以此来决定是否应该首先反袁,就在徐树铮犹豫不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