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政治极为成熟地他知道不能与满朝为敌。就一面私下里劝他坚持下去,一面当着众人面应和着反对灭蜀。
当时有个权臣叫杨暨,也被曹叡宠信,他非常敬服刘晔。
见刘晔和他一样都反对灭蜀就很高兴,以为他支持自己。见到曹叡后恳切地劝谏曹叡,曹叡斥责他一介儒生,不通军事。杨暨就搬出刘晔来劝告。
曹叡一直都是听说刘晔是支持自己灭蜀的,就找来刘晔对质。但刘晔来后一言不发。
刘晔再私下见曹叡,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
有人就看不惯刘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样子了。就向曹叡诋毁刘晔,曹叡不信,他们就建议曹叡见到刘晔后以和自己相反的政见来问他,如果他每次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在揣测上意。
曹叡一试,果然如此,就不再相信他了。
刘晔要疯了,他发狂了,郁闷的吐血了。
自那以后他不再发一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两年退休后郁闷而死。
玩了一辈子权谋,小心了一辈子,临老了被恶心一下子。已经知道曹叡很天真,他就将自己扮演成我和你是一伙的,自己人,来适应他,可没想到曹叡天真的程度超越了他的想象。
我这三朝老臣,七老八十快要退休的人稀罕你那点宠信?还觉得自己就是一阳奉阴违的人?
孔圣人都还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呢!
曹叡你为什么停药哇!
刘晔的事告诉我们。
掌权的人其实都是自恋的,把自己当回事的。
我给你,是你的荣幸,不给你,你就应该好好反省做人。
但曹叡不明白一个道理,掌权者在用人上怎么多疑都是不过分的,凡事都要深入的问个为什么,再观察观察,分析分析利弊都是不为过的。
孙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