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认为王安石是错的,因为后世的论证,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也就是比现在通行本道德经更早的一个版本写的是。
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
这句话无疑断句就断在也字的后面。
事实证明王安石又想当然了,还带偏了后世一千年的不少读书人。后世不少道德经注释都按他这个办法。
老子虽讲‘清净无为’,但不排斥人之‘有欲无欲’。
故这句话意思是,通过无欲,来观事物生生,通过有欲,来观事物归处。
要一个事物正常发展,你就不要去干涉他,如果你要干涉一个事物,就要观察他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
正如章越告诫章亘的话一样,有所求,必有所得;有所学,必成性格。
用有所学,来塑造自己,用有所求,去改变世界。
无论是塑造自己,还是改变世界二者是相通的,因为你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这就是玄。
所以人怎么可能无欲呢?老子说无欲,不是反人性呢?
章越与王安石‘有欲无欲’和‘有无’之争意思何在?
这是前宰相和见任宰相的‘道统’之争。
章越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手捧着文章去王安石家里请求斧正,用你的标准来评定我的水平。
如今是我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批评你当年的政治。
有无与有欲无欲之争,在道德经第一章,关系到什么?
你用什么角度去解读道德经?
王安石认为‘有无’之义,结合后面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到底是‘有无’,还是‘有欲无欲’?
王安石否认‘有欲无欲’,认为老子不会提欲望,这接近于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他们认为靠着主观意志,是可以战胜或克服自身一切的欲望,包括对死亡的恐惧。王安石,司马光都是身体力行者,他们生活都极简朴,对于道理有一段大气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