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锡国(印度)的奴隶。帝国为了加快澳洲省的开发,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修建贯通澳洲省的驰道。锡国除了一开始运抵澳洲省的奴隶外,在新印度教推行之后,锡国每年都要向澳洲省提供至少二十多万奴隶。修建澳洲省的驰道每年都要死亡十万以上的奴隶,驰道两旁尽是尸骨,若是没有补充,还真是无法进行下去。
如果放在宋朝,畜牧业肯定是自给自足的状态,一种小农模式。一般一个家庭为单位,养几头猪,这是为了做腌肉,储藏起来,想吃肉的时候拿出来打打牙祭;或许还会养几只母鸡,鸡蛋也是平常自己吃,并不会拿出去卖。在宋朝,大多数农民并没有把畜牧当成主要的创收项目,也就谈不上正规的管理和大规模的饲养,更多的是凭借着代代延续的传统和经验。
帝国的游牧业则不是如此,农民种田就是种田,不会搞其它生产,因为不划算,还不如购买。就是种田也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农场为单位,男人种田女人进纺织作坊。游牧业以营为单位,除了是为骑兵提供种子之外,还是为了实现规模化,正规化的管理。四大学府读书的科目是赵兴设计的,分别是:文学、史学、哲学、商学、工学、农学、医学、矿学、兵学九门,是以毕业后的职业直接挂勾的。每年从四大学府毕业的学子都会被分派到各个作坊,各个矿场、农场去任职,为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这既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产经验,也四大学府提供了继续研究的资料。
农场的所有者是农民,但是管理者却是商人,一个商人或许会承包一个村庄的农田,然后形成农场。农民既给商人打工,也是农场的股东。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口多,农田少,大部分农民都自己种田。后来帝国大规模地增兵,以及大规模的开发,农田越来越多,人力越来越少。为了集约人力,就必须规模化运作。
商人加入后,为了收回成本,利益最大化,通常会购买大量的优质农具和大量的耕牛,以及聘请学府毕业的专家。
在澳洲省牧养的耕牛并不多,因为耕牛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