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把冠礼引申为治国之本,可见古人对冠礼的重视。我国古代士以上阶层的男子20岁行冠礼而成人,行冠礼是他们一生中的头一件大事,所以《仪礼》的头一篇就是《士冠礼》。
秦汉时期,冠的种类和式样非常多,尤其秦正处在封建礼制刚刚形成的阶段,在冠制上变化不定,自古所谓“秦冠汉佩用舍无常。”汉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为基础,如秦的通天冠,为始皇之常服,汉天子仍延用,如《汉官仪》所云“天子冠通天”。但汉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
首先,冠加帻和不加帻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后汉书·舆服志》中有:“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支页,所以安物。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战国,文武并用。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帕,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从考古资料看,秦和西汉未见有帻之冠,到东汉时方见加帻之冠。帻起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帽状。《急就篇》颜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女责HT发也。常在冠下,或单着之。”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帻。《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蔡邕《独断》卷下:“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秦“为绛帕以表贵贱”,说明秦时将帻施于武士,以作为一种贵贱的标志,但只是单着之,并未加于冠下。从秦兵马俑坑的考古资料看,已出土的千余件陶俑中,头戴巾帻的有4000余件,样式像瓜皮小帽,将头发和发髻全部罩于其内,前至发髻,后至脑后,左右至耳根。帻的后缘上大都开有一三角形叉口,叉口的两侧各有一条组带,互相绾结,使帻紧束头上。颜色大都为深红色。在秦俑坑中,其高级及中下级军吏都戴有冠,戴帻者身份地位并不高,只不过是普通的士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