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商品交换的发展,文字的应用日益频繁而广泛。文字在民间频繁而广泛的应用中,就不能不讲求简易速成,因而简化的、草率的字体大量流行。当时印玺、货币、陶器上的文字,铜兵器上的刻款,铜器上所刻工名,以及近年出土的竹简、帛书,都是草率的字体,它和青铜礼器上工整的铭文显然不同。大体上当时重要的青铜器上工整字体,还是沿用着西周以来传统的写法,而在一般日用器物上的草率字体,是出于当时各地民间的自由创造,多流行于除秦而外的东方六国,因此古文字学者把战国时代文字中流行的以各种相对于青铜器上工整字体的简体字为多的俗体字,称为“草篆”,也可称为“古隶”。这种民间的“俗体”,代表了文字发展趋势,富有生命力,草篆与大篆最大的区别,就是变圆笔为方笔,变弧线为直线,这样写的速度就可以加快很多,字体由纵长变为横长,用笔由圆折变为方折,笔画不再粗细均匀,而是重按轻挑,圆润饱满、转折圆劲。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帛书《为吏之道》则近于隶书。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文字体态修长,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王夫差鉴》。
笔:始于何时?传说秦将蒙恬造笔。其实,在秦以前就已经出现笔。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残留之朱书与墨迹,系用毛笔所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而蒙恬实为毛笔之改良者。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据记载,庄子就曾经描述过画工们的“舐笔和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