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股轻装步兵,配合步兵主力部队战斗。就例如大洋帝国的野狼轻型坦克,装备重机枪履行侦查坦克的职能。
突破与渗透的任务就交由骑兵坦克来完成,这是更高一级的坦克,装备小口径火炮,拥有较强的战斗能力。
而掩护步兵的即是由披挂重装甲的重型坦克来完成,攻坚破障,作为步兵部队的尖刀使用。
上述的理论可以看出,英美两国都是把坦克作为步兵部队的从属装备,其目的也是为了配合步兵作战,而不是单独成军,作为一支独立的装甲打击力量来使用。
在这一点上,与大洋帝国使用装甲部队的诉求迴异。
大洋帝国在澳洲南北战争中率先使用了坦克装甲车,在李福寿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当时的坦克营,再加上大红一师前任师长李栓柱自掏腰包改造的装甲车集中使用,形成一支无坚不摧的装甲打击力量,在康士比高原会战中一举抵定乾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后,在悉尼之战和墨尔本之战中,坦克装甲部队都是集中使用而发挥了巨大威力,因而形成了大洋帝国陆军装甲部队独特的理念。
那就是装甲部队集中使用,独立成军,作为陆军中威力巨大的拳头部队,负责突破重点防御区域,参考重骑兵的作战理念,实行大纵深穿插分割和包围,对敌方重兵集团实施打击。
帝国陆军中的荣誉大红一师和皇家禁卫军第四师(坦克师)应运而生,就是这种坦克装甲兵理论的直接产物。
卞春松少将作为该领域理论权威和实践者,完善了相关的作战条例和战术理论建设,为坦克装甲兵建设补全了最后一块拼图。
从最初的野狼轻型坦克~到猎豹中型坦克~再到最新型的T-2坦克,都是为了适应陆军坦克理论而诞生的产物,在火力,机动力和防御力三大要素中,重点强调机动性和防御性,火力则放在第3位。
细思一下
大洋帝国海军和陆军主战装备的发展战略,竟然惊人的重合了,都是把速度和防御力放在前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