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以前,记者荣光的形象一直在百姓心目中高高挂起。在那时,若有人询问:“你从事什么职业?”如果你回答:“记者!”他一定会羡慕不已,追问:“你一定写过很多文章吧?”如果你接着回答:“那当然。”他此刻多半有两种反应。一:“你真有才,在什么报上能拜读大作,我订阅一份。”他说的是真心话,因为在当时,社会大众多认为,能写文章的人,都是人才,更何况是记者,经常采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可谓见多识广。第二种反应:“特羡慕你能写文章,我每天都读报,却连报告都写不出来,佩服、佩服!”这也是他的真心话,有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辩论起来,巧舌如簧,倘若写起文章,比他流血还难受。
这就是那个年代大众对记者的高度评价,这一评价是一代又一代敬业的记者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积累起来的,这才有了无冕之王这一伟大称号,着实来之不易。
而过了千年后,随着媒体“承包制度”的普及和“自负盈亏”的严格要求,承包人开始唯利是图,不仅在记者入职条件上量化宽松起来,甚至在经营之道上道德沦丧,玩起了监督、敲诈的游戏。这样一来,不仅大学生可以做记者,中专生也可以做记者,中学生也可以……只要你有胆量,只要你能完成绩效任务,同样可以混到盖着公司钢戳的“记者证”,方便你今后工作的开展。
一个代表着传播新闻、传播正义的文化机构,雇佣着一批违背新闻道德、违背正义的记者,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大公司、企业进行舆论监督、伺机敲诈,尤其3.15期间,广撒渔网,肆无忌惮。很多企业一接到记者的电话便胆战心惊,生怕自己的产品有一丁点的冒失,被记者用放大镜查来查去。由此,在企业主心里,便埋下阴影:“3.15,要我命!”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了数不清的假记者,甚至某省份出现了“记者村”,专门以“要人命”为生。
因此,上演了如下的一幕:如果有人问,“你从事什么职业?”如果你回答:“记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