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的?
要知道原先这边儿的工资,也不过就是一个月三百元左右啊。
他们看不清楚明宇公司的底牌,陈通达和陈明洛父子却在谈论定康县的问题。
“工业的改革初期,国有企业工人是得到可观的物质利益的。但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国有企业工人开始品尝到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的艰难转型所带来种种苦果,定康县下岗工人群体**件,不过只是其中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陈通达对儿子说道。
经过一段儿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陈通达对于这边儿的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对国有企业的工人来说,在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苦果中,最难忍受的就是铁饭碗的丧失。
这个过程开始于一九八七年的劳动优化组合,本来这一改革的目的,是要减少国有企业中的多余人员,它给了国有企业经理解雇富余职工的权力,结果是大批的国有企业工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根据官方的统计资料,在全国范围内,八八年以前已经有三十多万国有企业工人离开了国有企业。工人对失去工作保障以及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的不满,是工人支持次年的学生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与今天下岗工人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相比,当初那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工人的影响并不是那么严重。
一方面,当时富余人员的数量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的政府还有能力推行一种叫作内部消化的政策,它允许国有企业保留下岗职工,而且允许国有企业通过举办饭馆、商店等措施为下岗职工安排工作。
只是在九二年以后,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国有企业重组的压力越来越大,政府把大量裁减富余人员看成了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去年开始,终身雇佣的就业制度被废除了,下岗工人的数量开始猛增,到去年底,已经有近千万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