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几万册书籍不大点工夫就全搬进了甸上的一个隐蔽的地窖中,在灯塔顶端的水晶灯正下方画上一道横线后,一行人匆匆而去。
三天后,一支小船轻飘飘的靠上了曹妃甸,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船夫提着一大桶灯油,脚步稳固的走上了灯塔,看到水晶灯下面的那道横先后,不经意的露出了一丝微笑。
两天后,一艘吨位五六百吨的商船靠近了曹妃甸,三十个棱角分明的包裹被运进了船舱,塞进了船舱的最下面,然后大摇大摆的驶向了天津。
这艘商船的主人明面上是一个荷兰人——卡马尔·::巴克莱,暗地里却是中华国北方处的所辖的,船长查仁知。
荷兰是清朝最为熟悉的两个欧洲国家中的一个,另一个自然就是葡萄牙。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荷兰是第一个甘心跪拜的主。
中国有句老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是中国还是夷邦,在天朝皇帝面前一概扑翻在地,三跪九叩首,因此两千年来,本无所谓膝盖的问题。到了和西洋开始交往之后,问题出现了,因为欧洲人不兴这个。
就好比原本历史上,十年之后(乾隆五十八年,1792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华,就是因为两个膝盖和一个膝盖的关系,最后得了一个很让人无语的结果,因为满清的自大,中国也失去了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但荷兰人很乖巧,清朝顺治十年(1653),荷兰驻雅加达(巴达维亚)总督派使臣“至广东请贡,兼请贸易”,但是不懂朝贡规矩,没有带表文和贡物而被赶走。两年之后学乖了,再来一次,使臣是彼得·哥页(译为“杯突高啮”)和雅可布·凯泽(译为“惹诺皆色”),见到了皇帝,扑通数下,行了三跪九叩礼。顺治皇帝龙颜大喜,认为“惟尔荷兰国……僻在西陲,海洋险远。历代以来,声教不及”,但是大清“朝廷德化所致”,居然万里迢迢跑来进贡,因此格外开恩,准许八年朝贡一次,但是海上贸易仍然不准。世界头号海上强国荷兰,跪拜了一通,还是商路不通,却变成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