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军迎来了最早的伤亡,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过后,西班牙的步兵群终于抵达了距离防中华军步兵本阵不足200米的位置。
士兵们取下肩膀上的步枪,在各级指挥官的号令下,装弹过后集体举枪瞄准了中华军,虽然杀伤力巨大的炮弹依旧在不停的落下。
无论是禁军还是第二旅的官兵明知道对面的枪口对准了自己,他们却无法给以应有的还击,骑兵才是中华军最大的隐患。
也正是有了骑兵的突击,宽阔的战场上仅仅有几条不大的缝隙供西班牙士兵射击,这些缝隙还在不停的变换中。效果不理想。
继续前进,这是前线军官作出的正确决定,也是内特·阿伯德定下的基调。在这一个月的对峙中,内特·阿伯德深切的认识到了自己部队装备的不足,相对于敌人的步枪,自己手中的要差劲许多。
白刃战,才是赢得胜利的唯一途径。
前进,不断的前进。
锋线前沿的军官将这一决定发挥到了极致,在200米时整了下队形以便射击发现效果不佳后,西班牙陆军开始了自大规模装备火枪后第一次散兵群冲锋。
作为战斗力最强的禁军,优良的装备是必要的保证,不提那“沧海一式”步枪,单说阵前摆放的三十六架连珠枪就足以媲美一个营的火力,并且火力还很集中。
连珠枪在中华军还是很惹人眼馋的,只有三个主力旅配备了一些,但想禁军这样每哨特设一个连枪排(三架),那是想都不带想的。
连珠枪处于射击的原因后坐力大了些,也因此在精准度上就逊色了少许。不过现在这个时候,讲究的是子弹的覆盖面而不是枪法的精准。
三十六架连珠枪的投入还是有点效果的,不过也仅仅是多给了西班牙卫戍骑兵一点点压力罢了,这还够不上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感受到巨大压力的禁军,很快就祭出了自己最后一件压箱底的法宝——火龙弹。这火龙弹在体积上是毫不逊色于海军的“水龙”,但重量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