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州府路,指挥机构设在山府(今河北定州);
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四、大名府路,治所在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高阳关、定州、真定三路驻军与河东路的太原府、代州等地驻军,构成了一个南北纵向深度防御体系。而大名府驻军则沿着黄河东西分面,横向防御,构成了宋朝北方的第二道防线。
自澶渊之盟后,宋辽划定流经河北境内的白沟河,即今天拒马河为界河。
为了防御辽国铁骑,大宋一是聚兵戌垒,三镇分峙,即在河北镇州、定州和高阳关三地屯驻重兵;二是在东至泯姑河口(今天津溏沽附近)的东西900里,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利用原有河水塘泊,加以疏通,筑堤蓄水,广置稻田,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也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28,立铺125,用以阻止辽军铁骑。
随着盟约签订,“两国享无事之福且百年”
欧阳修在《边户》一诗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景象“自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戎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不敢界河渔。”
宋辽百年无战事,也使得整个河北的军备废弛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将骄兵惰,城池坏了不修,任凭塘泊干涸,军士的训练更是一塌糊涂,粮草储备也不足。当然,最重要的是将士的精气神严重不足,或者说是他们根本没有要打大仗的心理准备。
谭稹这次秘密北行,虽然为保密而极其低调,但一批亲卫随从再加一百多名武进士和武学生,这队伍也是浩浩荡荡,想低调都不行。
此时正值金秋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
谭稹此行任务轻松,如旅游般,悠哉游哉的一路行来。到达河北后,首先去了高阳关路。
谭稹之所以将第一站放在高原阳关路,主要原因是,一是该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二是该路的安抚使吴阶在平叛方腊时是谭稹的部将,并表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