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显而易见的。
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都是人的情欲和本性。也是人性显恶的本源。
“公子既然觉得人心本善,那如何解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人生下来,就有好利之心,这都是恶端所在。
张苍信奉荀学,对于性恶论深信不疑。
嬴长缨心中暗暗摇头,张苍其实,把“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和好声色“耳目之欲”等看成人性,从而认为人性是恶的。
与王绾所说的“食色,性也”意思一样。
只是张苍说的更加明确。
但不论他怎么说,其实还是犯了同样的逻辑错误,不符合“他类皆无”的人性标准。
嬴长缨解释过了,因为这些“恶”既非人性所独有,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人性。
张苍别的不说,这份偷换概念的本事堪称一绝。
朝中不少大臣听到张苍所言,也是凝眉深思,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其实张苍使了个小聪明,他提出“生而有好利”的观点。
极为切合法家的观点,和法家“人性逐利论”的理论基础如出一辙。
就连在座高位,旁边群臣争论的嬴政,都陷入了凝思。
荀学很多东西,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基础。
荀学出生之人,都是难得的雄辩之才。
荀学之所以在大秦朝堂大行其道,他们认为人这种恶的本性,是依靠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
如果没有法度的约束,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约束,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
荀学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制定法度。
用强制的手段使人们的性情得以端正,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
同时,荀学为了避免自身矛盾,又提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々〃也”。
“礼义者,是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