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显得沉稳的徐公子,此刻竟成了最慌张的一个。他颤巍巍地挤出一句话,身子却已瘫软无力。
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幸亏没敢大声嘲笑。”“你还好意思说!”“谁能想到这人年纪卿卿就独闯青楼呢。”“别再说了,再提都可能送命。”
突然转移话题,“九皇弟的诗作怎么样?”“当然是绝品!”“没错,不仅措辞巧妙,诗句更是精炼,仿佛亲眼所见。”他们开始热烈赞美那些诗作,声音渐高,一时间气氛和谐,人人点头赞叹。
由于他们的文学造诣普遍较高,很快,众人的赞赏声纷纷加入。不知不觉间,他们成了夸赞李旭的核心人物。
然而,尽管口中赞美不断,偶尔彼此交换的目光却流露出他们内心的不安。
这九皇子年仅十岁,或许还是头一次离宫,竟然直接来到青楼,真是
后边实在难以想象,一想就觉得可怕。
他们的赞誉不仅引得旁人随声附和,连露台上观察形势的司理理也眼前一亮。
她深知这一桌公子的身份,背后尽是朝中官员。有了他们的肯定,这位新来的年卿人,在京城最高层圈子中必定能混得开。
想到这里,司理理心中已有计策。她将李旭给她的诗稿精心整理,亲自放入侍女递上的锦盒并盖紧。
随后,她双手捧着锦盒,高举向四周示意,略施一礼便转身离开。
“唉……”
这一举动引来众多宾客的叹息,声音交织成一片洪流。
有人不明所以,追问:“怎么回事?出了什么事?司理理为何离开?”“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为何叹息?”
有人发问,自然有人回答,笑着解释道:“你们是刚来的吧?司姑娘的规矩叫‘封诗入锦’,装进锦盒里的诗文会被她珍藏,随时观赏。”
话未说完,另一人打断了他,用一种暧昧的语气急切地说:“嘿嘿,所谓‘入锦’,既指诗文进盒,也意味着作者能成为她的座上宾,共赴云雨。”
(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