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包上的金属搭扣,陈涵东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包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层柔软的棉布包裹着的东西。他伸手拂开棉布,一部造型奇特的“照相机”静静地躺在里面。
这“照相机”通体黑色,金属质感,方方正正的,比后世常见的单反相机要大不少,也重得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正面上下并列的两个镜头,像两只深邃的眼睛。机身上还有各种旋钮和拨杆,看上去就十分精密复杂。
陈涵东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根本不是什么普通的120双反照相机,而是一部小型的16毫米手持电影摄影机!虽然也是老古董级别的,但在六十年代的中国,这绝对是尖端设备,稀罕物件中的稀罕物件!
原主的记忆中,只知道这是他一位远房亲戚托关系,从某个电影制片厂淘汰下来的处理品,几经辗转才到了他手里。原主对这东西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能拍照,而且拍出来的照片能“活动”,就像放电影一样。他对外也一直宣称这是一部能拍“活动相片”的特殊照相机。
陈涵东心中一阵狂喜。这可真是个宝贝!在这个信息闭塞,娱乐匮乏的年代,一部能拍摄活动影像的摄影机,其价值不言而喻。
他小心翼翼地将摄影机捧了出来,冰凉的金属外壳传来踏实的触感。他仔细检查了一下,机器保养得还算不错,镜头也擦拭得很干净。原主虽然不太懂,但显然对这东西珍爱有加。
在摄影机的旁边,还放着几个用锡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圆筒。陈涵东打开一个看了看,里面是尚未使用的16毫米电影胶片。他数了数,一共有五盒,每盒大约三十米。
这玩意儿可金贵得很,在这个年代,普通人别说用了,见都难得一见。
陈涵东心中盘算着。这摄影机和胶片,将来或许能派上大用场。无论是记录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还是在某些关键时刻留下证据,都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现在还不是显露它真正功能的时候。原主对外宣称是单位借给他熟悉业务用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