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捕捉精灵!
这是他目前唯一能想到的,也是唯一可能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虽然他不知道捕捉到一只营养不良的绿毛虫能有什么用,但有,总比没有强。
至少,那是一个伙伴,一个象征。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一粒火种,在他冰冷的心中重新点燃了一丝微弱的火焰。
接下来的几天,陈秀除了继续艰难地搜寻食物以维持生存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观察那些贫民窟的孩子们如何捕捉精灵上。
他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精灵球,但却有着自己的一套“土办法”。
对于像绿毛虫、独角虫这类行动相对迟缓的虫系精灵,他们通常会选择直接下手。
几个孩子分工合作,有的负责驱赶,有的负责拦截,找到机会便一拥而上,用破布或者直接用手将其按住。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免不了被这些小虫子用吐丝或者毒针攻击,但孩子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疼痛。
对于稍微机灵一点的小拉达或者飞行系的波波,他们则会设置一些简陋的陷阱。
比如在地上挖个小坑,上面用树枝和叶子伪装起来,再放上一点点好不容易找到的食物作为诱饵。
或者用一些破旧的绳索制作成活套,希望能套住那些不小心闯入的精灵。
这些方法成功率极低,而且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孩子们似乎乐此不疲,因为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精灵,是他们在这灰暗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趣和慰藉。
陈秀曾亲眼看到一个比他稍大一些的少年,大概十五六岁的样子,为了捕捉一只看起来比其他同类稍微强壮一点、颜色也更鲜艳一些的绿毛虫,花费了足足半天的时间。
那少年先是小心翼翼地靠近,然后猛地扑了上去。
绿毛虫受惊之下,吐出白色的丝线缠向少年的手臂。
少年吃痛,但没有松手,反而更加用力地按住了绿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