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格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原形之五:......
以上是孙悟空原形的大致几种说法分析。
那菩提老祖自《西游记》中第一回出现过,就再没有露过面,有人推测他的原形是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等。
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以及为什么十万天兵都降服不了孙悟空?《西游记》中交代是因为蟠桃会中没有邀请孙悟空去赴宴,所以惹恼了孙悟空,从而大闹天宫。之所以十万天兵天将都降服不了孙悟空,目前最流行的解释就是:天兵天将都是给玉帝打工的,所以都不肯出力,而那孙悟空是创业的,所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过程中,这个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那些妖怪又变成了创业的,所以孙悟空取经过程举步维艰,处处受制。
那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在真假美猴王之争中,又变成了孙悟空心识所变化的,难以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