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往叠州的四千余口百姓在登籍造册,发放耕牛后,竟然有五十七户百姓将耕牛养出了病。”
“这还是厝本刺史发现得早,如果厝本刺史发现的不及时,恐怕养百姓会把耕牛养死。”
“这是怎么回事?”听到这种事情,刘继隆眉头紧皱,甚至想到了许多阴谋论。
然而不等他细想,崔恕便解释道:
“这些三川的饥民,许多没有驱使、照顾过耕牛,向来都是人力耕地种田。”
“衙门把耕牛发给他们后,他们许多只懂得驱使耕牛,而不懂得照顾耕牛。”
“且不提照顾耕牛所需的一些疫病法子,单说为耕牛清洗、保暖,如何清理牛舍,如何挑选秸秆他们都不知道。”
“正因如此,叠州才会出现那么多病牛。”
崔恕解释过后,刘继隆这才知道,这些养护牲畜的基本知识,却也不是人人都懂的。
“你觉得应该如何?”刘继隆询问崔恕,崔恕则是已经有了腹稿。
“对于这些迁徙而来的饥民,下官建议按照每三户一头耕牛,共用一间牛舍。”
“除此之外,每个饥民乡都要迁入最少两户城中百姓,以此来应对牲畜疾病,也能教导饥民如何照顾耕牛。”
“这耕牛生耕牛,小牛犊三年便能承担起耕地的任务,如此五年后,基本就能做到每户都有一头耕牛。”
“此外,由于我们将许多驯化的黄牛、挽马都交给了百姓,因此下官建议对百姓定下规矩,例如衙门发耕牛一头,百姓需要在五年后还三头小牛犊。”
“如此一来,前后只需要八年时间,不仅每户百姓都能有一头耕牛,衙门手里的耕牛也将越来越多,挽马亦是此等政策。”
崔恕制定了牛政和马政,刘继隆听后觉得后不错,但五年后还三头还是有些苛刻。
“改为六年后还三头吧。”
“是……”
眼见刘继隆同意,崔恕松了一口气,而刘继隆紧接着说道:“饥民的事情,你们得多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