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头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这中间没什么仇恨,就算凶手还活着,我也不会报仇,无仇可报!”
徐翔感兴趣的道:“详细说说?”
“说啥?”
傅源愣了一下,看徐翔的表情,忍不住笑了,道:“你这是躺在病床上无聊了,想听故事?行,看在你是个病人的份上,我讲给你听。
伯夷跟叔齐让国的故事知道吧?他们两个本来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王子,结果这两人都不愿意继承君位,相互谦让,最后干脆都躲到山林隐居去了。
日子虽然过的清苦,最后据说直接饿死了,但这是他们自身的选择。
后来卫国发生了父子争位,子贡就通过伯夷跟叔齐的事,来试探孔子会不会管。
结果孔子就说了“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出自《论语·述而》篇。
大意就是如此,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行动,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都没什么可怨恨的。”
徐翔好奇道:“那什么情况下,你才会报仇?”
傅源想了想,道:“比如刘老头本本分分的在村里养老,突然跑过来一个人,把他给杀了,那我自然要给他报个仇了。”
徐翔又问道:“如果十二年前的那个凶手,有后代活着,你觉得他应该报仇吗?要知道他们是相互厮杀,刘老先生也算是凶手。”
傅源啃着苹果,含糊道:“我哪管的了别人?何况严格说来,刘老头的因果,也落不到我头上,他还有后人跟门人呢!
不过如果对方的后代主动找我报仇,那我们之间就有仇恨了,知道儒家如何看到仇人的吗?
《礼记·曲礼》曰: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徐翔疑惑道:“啥子意思?”
傅源乐呵呵的道:“对于杀父的仇人,做儿子的必须与他拼个死活,只要在同一个天空下,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