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是吃了一惊。
就连刘备也大感意外,显然没料到萧和的方略,竟与多数人背道而驰。
萧和轻叹了一声。
他与诸葛亮意见相佐,倒不是认为隆中对有问题。
事实上,诸葛亮开出的这道方子,恰恰是最切合当时的实际形势。
当时的局势是孙权强而刘备弱,北面又有曹操堵着,唯一扩张的方向,就是西面较弱的刘璋。
而又有高祖北出汉中,还定三秦,以关中为后盾东灭项羽的先例,正好与刘备的扩张方向重合。
如此一来,既有现实又有理论,理论实际相结合,隆中对便应运而生。
可问题时,高祖当年可没有荆州,反倒可以轻装上阵,一门心思北上夺取关陇。
隆中对可是要跨有荆益二州。
你从荆州北伐,就要放弃水战优势,在平原上对抗曹魏铁骑,还要防着孙权偷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年美髯公北伐失败,痛失荆州的根源也正是因此。
你要是不从荆州北伐,光只是守荆州,那你要留多少兵马守?
反正孙权肯定是要取荆州的,你留兵马少守不住,留兵马多又拖累了益州方向的北伐。
而荆州是你刘备起家的根本,你麾下谋臣武将多出自于荆州,这荆州又不能放弃。
如此一来,弃又不能弃,守又不好守,攻又不能攻,荆州反倒成了鸡肋。
孙权对荆州志在必得的执念,就是隆中对最致命的软肋所在。
何况以刘备的性情,也不可能学孙权背信弃义,对刚刚帮过自己的刘璋动手啊。
当年的刘备,也是在益州磨蹭了快三年,直到刘璋先动手之后,方才反目一击。
可这三年的功夫,曹操不光彻底抚定了北方,还收拾了大批拥汉势力,坐上了魏王宝座,更平定了关陇拿下了汉中。
曹氏已稳坐北方,哪怕是曹操死了,曹家在北方的统治根基
也无人能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