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臣关系。赵翼《廿二史札记》言:
“盖自汉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从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不由尚书选授(即选人权不独在中|央),为所辟置者,即同家臣,故有君臣之谊。其后相沿,凡属吏之于长官皆如之。”
钱穆称此现象为“二重的君主观念”。(《国史大纲》第十二章)这个概念主要针对东汉,学界的讨论也集中于汉代,但其实这种情况不止存在汉代,南北朝时也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甘怀真的《中国中古时期君臣关系初探》与徐冲的《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附录二《汉唐间的君臣关系与“臣某”形式》。
②《太平御览·地部》引《竹书记年》:“蓝田川,有汉临江王荣冢,景帝以罪征之,将行,祖于江陵北门,车轴折,父老泣曰:‘吾王不返矣。’荣至都,中尉郅都急切责王,王年少恐而自杀,葬於是川,有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③中古时期佳人一词不独指女子,见下面【作者说】。第2/2页)
本王宁可自己直接把水煮沸了!
熬住不死,便成龙!
熬不住,就给人做鱼羹!
只是连累各位跟本王一起滚水里走一遭。
现在想跳出锅的,便站出来,本王不怒也不怨,还赐你金子,设宴与你作别,算是全了咱们君臣一场的情分。”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谁也不敢再反对了。再反对就是藏私避祸,就是不和王爷一条心。孔长瑜率先跪拜:“誓死追随王爷!赴汤蹈火,无所辞也!”
众人纷纷下拜:“誓死追随王爷!赴汤蹈火,无所辞也!”
......
统一思想之后,众人坐定。巴东王向李敬轩道:
“恭舆啊,台使可以杀,但王扬没必要杀。”
李敬轩听王爷叫他的字,心中甚喜,脸上正色道:“王爷,王扬有三必杀。”
巴东王皱眉:“哪三必杀?”
“其一,此人乃通蛮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