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当时尚书仆射也称宰相,所以萧鸾虽然还没做到尚书令,已有相名。对南朝宰相称呼感兴趣的可以参看祝总斌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②熊会贞注《水经注》:“《初学记》引《荆州记》:‘佷山县出温泉。’又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佷山县有温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水多愈。”(《水经注疏·夷水》)
李贤注《后汉书》引《荆州图》曰:“夷陵县西有温泉。古老相传,此泉元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此时夷陵、佷山二县都属荆州宜都郡辖下,所以小胖说“宜都二汤”,汤就是汤泉的意思。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言:“温泉疗疾之风气,本盛行于北朝贵族间。唐世温泉宫之建置,不过承袭北朝习俗之一而已。”此论在学界很是流行。所以有专门论述北朝温泉的学术成果,可于南朝温泉则无人措意。
但其实南朝温泉也有不少,并且也有疗疾之观念。比如之前小胖提到的佷山泉。只是一来数量不及北朝多,二来文献不集中,所以显得零散不成体系。
PS.可能有的读者会好奇,为什么我在尾注和【作者说】里引用史料时,有时会转引。比如《后汉书》引《荆州图》云巴拉巴拉,直接说《荆州图》云不就得了,干嘛要加《后汉书》呢?
文献转引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文献如今已经佚失,只能托他书而传,比如《初学记》引《荆州记》,荆州记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我们引用的这条《荆州记》是被保存在《初学记》里的,那么我们现在引的就是《初学记》的转引版本,而非原始版本,所以要写明出处,方便核对和比较。这是不隐其始。
第二、有前辈学者进行过学术性的总结,比如熊会贞注《水经注》时拈出《初学记》引《荆州记》云云,我们既然看到了不能假装没看到,转而自己直接引用《初学记》,这就是隐了前辈学者的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