镣铐跳舞,写作时间又很有限,而我又想在这很有限的时间内,尽力给大家跳得高明些,跳得有点累了,就别再多加镣铐了。
不过我这个人还是比较阳光的,镣铐多有镣铐多的跳法,真的不能不多,那我就尽量把铐子舞得叮当悦耳,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切乎阳春之歌。苏|联电影审|查得那么严,也不妨碍人家大师辈出嘛。
最后关于加注,我都是在一章之末才加注的,加注只能多字而不会少字(除了第一卷有一章特殊情况之外),所以不用纠结加注会让正文字数变少的问题。第2/2页)
可想问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模拟对方的心态。
巴东王自己是做贼心虚,看到王扬的供词,定然会忍不住想,王扬会不会在心里犯嘀咕,会不会怀疑这批锦缎和蛮族有关。
任由这种怀疑滋生,对王扬有害无利。甚至有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危险后果。所以王扬要排这个雷,并且让逼巴东王帮他的同时,不起新的疑心。
那如何做呢?
王扬的策略是,一开始就给巴东王圈出了一个框架,暂且名之为“私仇框架”。他把自己和刘寅之间矛盾,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巴东王面前,为的是让自己和刘寅现在以及日后的一系列行为逻辑,都被巴东王置于这个“私仇框架”内理解,而不跑偏到其他地方上去。
这就好比一个学者的论文被某期刊的主编毙掉了。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学者和主编是情敌”的框架,那主编拒稿的行为就会被旁人纳入到这个框架里去理解,开始想这个学者论文被毙的的原因不是因为文章质量,而是由于主编私怨。
王扬做的事也一样。
他先给出一个刘寅和他有仇的逻辑,让巴东王别乱偏心思。(这点对于他将要给刘寅下的第二个套来说,同样很重要)
然后在此逻辑之下,他找巴东王求助,并毫无顾忌地用绸缎生意说事儿,摆明了你要不帮我,生意就得延后。
对于这种小打小闹的“